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
/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 分类:健康园地
  • 作者:H
  • 来源:知乎
  • 发布时间:2019-01-29 09:58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关于抑郁症有太多的答案的学术性表述,很少从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发展角度展开。科学的方式其实也有其局限性的,那就是忽略了个人在其自身的经历与遭遇当中所“独有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上的事实。个人的情感(emotion)发展状态则恰是一个人抑郁的主要原因。生理层面的化学生物上的激素、腺素所发生的紊乱更多是情绪状态失调的反映、而非其根源。就比如一些事情使我生气、激动而肾上腺激增,而感到血液上涌,呼吸急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概要描述】关于抑郁症有太多的答案的学术性表述,很少从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发展角度展开。科学的方式其实也有其局限性的,那就是忽略了个人在其自身的经历与遭遇当中所“独有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上的事实。个人的情感(emotion)发展状态则恰是一个人抑郁的主要原因。生理层面的化学生物上的激素、腺素所发生的紊乱更多是情绪状态失调的反映、而非其根源。就比如一些事情使我生气、激动而肾上腺激增,而感到血液上涌,呼吸急

  • 分类:健康园地
  • 作者:H
  • 来源:知乎
  • 发布时间:2019-01-29 09:58
  • 访问量:
详情

      关于抑郁症有太多的答案的学术性表述,很少从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发展角度展开。科学的方式其实也有其局限性的,那就是忽略了个人在其自身的经历与遭遇当中所“独有的”感受与情感体验上的事实。个人的情感(emotion)发展状态则恰是一个人抑郁的主要原因。生理层面的化学生物上的激素、腺素所发生的紊乱更多是情绪状态失调的反映、而非其根源。就比如一些事情使我生气、激动而肾上腺激增,而感到血液上涌,呼吸急促、以及害怕后身体惊出一身冷汗。这些情绪背后都有生理上的化学变化,但是不能说这些化学变化是情绪的根源。恰是情绪才引发了生理的联动变化。

 

       通常而言那些科学调查以及数据上的内容再准确,但是都回避了对于某个有感受的个体在其遭遇当中所经历的孤独无助与绝望,故而这些纵然“客观上也算正确的”结论也多会使我们感觉被忽略的孤独。人们更需要触及到他们内心压抑着的基于自身遭遇的“主观上的情绪感受”的对于人性共通困境的洞察。与此他们可以借助着作为拐杖去uncover their repressed history where the child they once was suffered most

 

 

 

先说结论:抑郁症的原因就是因为童年创伤性情境所导致的我们必须要压抑在那些关键遭受上的真实情感反应,而这些真实情感体验被压抑、遏制,以及对于糟糕情境的适应使得人们未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情感上的自主性!因为我们并不被允许依照自己的真实情感做法反应,反而是被迫父母无意识的情感体制的要求、以及糟糕情境的压力下发展出一个“假自我”。(这个假自我作为我们适应那个成长经历的固定的角色或人设。它帮助我们斡旋那些特定遭遇、情境与经历)。而假自我在后来常常会发展成为一个我们将自身价值感所系于其上的“ego”,这个或者叫优越感、妄自尊大,或者叫营造的良好自我感觉。其存在的基础与依托是外界的认可,而非真实的自发自主的情感发展的状态。(我们真实的情感与需求由于早年处境当中的潜在遏制的缘故,其实并未真正随着年龄增大而随之发展。)就像是水仙花的寓言里那喀索斯所爱上的自己映在水面上的美丽倒影一样,我们在头脑里为自己营造(且往往也被一些人配合着)的宏大的自我投影,并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当假自我在后来的生活当中因为现实的挫折、出现动摇、坍塌、瓦解的时候,原本的虚假影像所掩盖下的问题就不免暴露了,抑郁的状态也就不免出现了。

 

抑郁症的状态表现为没有活力,对事物丧失兴趣,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被挫败、沮丧、恐惧、痛苦与黑暗笼罩着,并难以从中走出来。抑郁症与抑郁状态的区别就在于抑郁状态常常是阶段性、暂时性,而非是长时性和全面性。

 

1.自童年起的在情感上过度调整,照顾父母的情感需要与外界要求所导致的真实自我缺失

抑郁的爆发最直接的促因常常是旧的虚假的自大幻觉的坍塌所引发,这些旧的自大幻觉由于借助一些外界的认可常常得以维系着。而真实的自我和情感发展程度的缺失与滞后永远是其背后的核心。

我们文化里由于特定原因没有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感受的习惯,所以很多的创伤其实被隐匿在了我们的文化习惯和语言方式,也即是我们的意识之外了。事实上的创伤数量远比被揭露和公开讨论的极端情况多得多。少数被讨论的多为极端情况。比如被严重家暴等等,,但是其它的情感虐待的做法通常因为习惯缘故并未被我们严正地用它的真名予以指陈。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被自己的父母所要求着,部分父母本身的情感发展状态并未成熟的情况下则会将太多的情感需要寄托于孩子去满足,当孩子的自我发展是以照顾父母的情感需求为核心时,这时孩子便难以表达及发展出自己的真实自我了。为了维系与父母之间的联结,孩子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与感受,服务于父母的情感需要,在这种模式下发展出来的自我是一个以外界的目光和认可为依托的 ego,也称假自我吧。它与那个依托于孩子自身真实的感受与需要而发展出的 true self 相对。抑郁的发生主要就是在 ego 的解体与瓦解的时候。此时我们常常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无法得到那些我们依赖着的认可,或者无法实现自己基于幻象而构建出的成就以维持自己想要的外部形象了。这个时候对于自小便活在父母(后来为别人所替代)的期待之中,并通过符合某些外在标准而不断获得认可以维系自我感觉的人来说常常是极为恐怖的。此时自己的真实自我并未得到发展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在没其它的借助物以平衡那个失落的时候抑郁必将接踵而至。

 

      而应对这个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对于自己自童年里的情感世界进行发掘,将那些在创伤过程当中所压抑与分离出去的真实情感与合理反应(如被父母伤害时的痛苦与绝望,被剥夺时的愤怒,以及深切的悲伤等等)进行重新体验及宣泄,如此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虚假的自大是对抑郁的抵御,而抑郁则是对那些深切的悲伤与痛苦的无意识的分离与抵御,当受创者能穿越恐惧(这些恐惧也是童年里的恐惧的延续与变种)触碰到内心压抑潜藏多年的真实的情感时,这个强烈的情感爆发常常会带来巨大的解脱。而对于真实自我的遗失的持续性哀悼可算作是在抑郁之中进行治愈的过程,那些原本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情感才能得到重新的生长与发展,许多的活力才会重新从我们的内心生长出来。要知道抑郁的反面并不是没有快乐这么简单,抑郁的反面是活力、是去体验自己真实的自己与情感的自由,哪怕这些情感是痛苦、是悲伤。纵使是悲痛,那也是我们真实命运里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自儿时里的故事的重要真相,那些被自己的虚假的 ego所把持着的人必须要依赖源源不断的来自外界的认可与关注进行补血,只要那个ego持续得以被维持着,他们是可以免于被抑郁困扰的,但是也无法触及他们内心深处所有的真实的故事与命运。

另外,抑郁情绪的出现时常又是一个信号,那是关于我们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体验即将要被带出到意识层面的信号。(同时也是因为原本关于这些强烈情感的心理防御的有效性出现状况了)这些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可能是痛苦、深切的悲伤、亦或是我们不敢触碰的关于我们某些真实遭遇的愤怒。这些情感体验都与特定的创伤性情境相关,而因为太过难于承受故而被压抑着。而被压抑的强烈情感体验常常都要以我们丧失部分生命活力作为代价,而抑郁就是这些自发的鲜活生命体验被无形禁锢着的状态。

 

2. 抑郁爆发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的伴随物

此话怎讲呢?因为在过去我们大多数的人所生长的环境都是自己的原生环境,我们只需要适应这个环境里的人与人的互动方式及其要求便可以免于抑郁的造访了。在现代社会,适应不同环境和与人相处的方式成为了一项要求,此时一个人的缺陷才得以暴露。抑郁的状态常常是我们在环境出现变化需要摆脱走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更容易出现(暴露),因为这样要求人们有一个独立自主的自我去应对斡旋生活的各种挑战。而原生环境里其实人们只要适应了某种这个环境里的特定文化的期待、认定、要求,便基本可以应对各种社会交往了。有无真实的自我的意义与差别显现并不算太大。(甚至比较传统、僵化的氛围之中,你有独立的自我或“个性”反而是一件会引来批判的状态!因为你跟大家所普遍认定、接受的方式不同!)

 

       想一想我上面的这种描述,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到底有多少人主要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与期待之中而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甚至其实根本就是缺失了真实的自我呢?数量其实是极为庞大的,只是许多问题暂且还处在潜在的阶段,尚未充分爆发出来而已。我们文化里的习惯与价值观无形之中所导向出来的并不是鼓励我们去拥有自己的自我,不是鼓励我们去认真对待自己的情感,而是否认自己的真实自我与情感。几千年以来的集体主义文化(自我、真实的自我则是个体主义文化价值里的产物)要求我们的不过是去扮演好那个文化和群体所要求的角色。而现代化过程之中的中国,旧的价值体系不再能给我们容身以寄托安全的需求的情况下,那些潜藏着的问题就会得以爆发。抑郁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在旧的时代纵使我们本身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也不致抑郁,因为有旧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网络作为容身之所的缘故。

 

      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自我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常态,但是其抑郁爆发的面积似乎还并未与之相应。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问题还处在潜在的状态,当一个人活在自己脑海的里的设定里并不走出它的虚妄与局限,甚至把这当做了自己的现实并不愿走出它的局限时,他确实是可以免于抑郁的困扰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有某些外在的认可作为借助以在沮丧时起到给我们补血的作用的缘故。想一想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目前被抑郁所困扰的不会是没有多少文化的人,而常常会是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机会接触到与自己原生环境不太一样的社会(此时自小所依托的价值体系无法给予提供保护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意识到了自身的一些缺陷但是暂时又还看不到全部的原因与真相的人。

 

3.抑郁症患者常常还会出现许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也是创伤遗留的影响

虽然在前面说到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与价值正在失去对人的真实约束和容纳的功能,,但是它遗留的惯性依旧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看待事实的方式。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讲求以孝道为重的过去,并不鼓励父母给予孩子平等的对待,甚至默许父母将孩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与财产几乎无异。此时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的情感发展简直是一个奢侈与例外,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滥用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力给孩子强行摊派自己的意志,进行情感索取,社会并不将此当作错误或不当。如果孩子有反抗那将成为众矢之的,还会面临失去父母的“爱”的危险,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们都只能妥协。无形之中背负着父母潜在的情感债务,并受这些背负所塑造着,当孩子逐渐放弃自己本来的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真实需要压抑下去并努力扮演父母的要求与期许以为维持着父母接纳时,可以说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内化的父母,当我们自小内化的这个父母没有给予我们的感受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时,我们也没有学会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我们与外界尤其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的互动模式常常会重复着过去的创伤与缺憾。在这方面客体关系讲得比较多。

 

      在人际里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几乎是抑郁症患者的通病,这些安全感及信任的缺乏则恰是因为过去作为孩子时的真实感受并未被自己的父母所理解甚至所看到的缘故,,因为真实的感觉不被接纳,压抑下去后所为维系的也不过是有条件的接纳,如此在后来长大后为了获得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也会过多地妥协与压抑自身的情感需要。而当他们意识到许多的关系不过是自己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产物时常常这段关系又要遇到危机了,总是不断地身处令自己感到糟心和吃亏的关系是那些自童年里就缺爱的孩子的不幸的潜在延续。越是亲密的关系,创伤的遗留的展现则越是淋漓尽致,我们渴望向伴侣得到的恰是我们自童年里就缺乏的东西。父母因为自身的情感发展程度的原因无法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甚至超乎了父母的意愿,而在于情感能力上的缺失,父母本身也处在他们自身的童年缺憾当中不得解脱。甚至有意思的是,受创者为了获得关系而向他们的依恋对象所提供的“条件”也恰是他们父母早年向他们摊派与索取的。这成为了他们身处在关系之中为了维系着关系而不得不进行扮演的一种“人设”,并时常为这必须得维持的“人设”制约着他们的真实情绪、态度、感受的表达。

 

      曾经看过一个比喻,讲的是,相比于正常人像一台运行良好的系统,而有抑郁症的人它的内在系统本身就是紊乱、脆弱,易于崩溃的。同样的事件对这不同状态的人引发的挑战焦虑与压力是有着很大的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关于事件的意义与设定在各自内心当中都是截然不同的。就比如说,对于外界的认可,可能有些人觉着有挺好,没有影响也不大,但是对于内心无助脆弱的人来说,这些外界的认可也许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也许是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的一种寄托。也因为此,面对需要相同情境,去基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表达出拒绝的底气也都会不一样。仰赖于别人认可的人是难于无时外界的要求与期待去表达出自己的独立态度的,另外这也是内心的真实情感的发展还未到支撑这样的自主的程度。等等,所有的那些在关系当中出现与存在的问题、困扰,都可以追溯回儿时的遭遇与情境所遗留的潜在、深远持续的影响。

 

结语

以上写的东西并非是我个人的研究,主要结论来自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的童年研究,在她的著作《天才儿童的悲剧》里就有探讨过抑郁与童年情感创伤的关系。她的主要观点有,童年创伤常常具有深远影响,也是造成成年后心理问题的主因,这个世界的许多文化上的普遍否认人们内心真实情感而构建出的社会规范才是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战争、暴力、、抑郁等等,此外她关于创造力的看法也将原因指向了艺术家遥远的童年。对了此处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她反对给专家、医师等给抑郁患者开药,她认为药物会阻碍患者感受此时的感觉与体验,而那些负面的甚至是痛苦的感觉恰是联结患者悲惨童年的关键信息。抑制抑郁的药物让你一时感到爽了,但是却使你更难去了解自己童年里柔弱无助的“情感体验”方面的事实真相。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用药的抑郁症患者断不开药,且常常总会复发的原因吧!她的研究并不像弗荣等人那样建构出繁杂晦涩的理论框架,而是基于实用性,围绕着早年亲子关系的影响展开。格外强调重视“对于儿时经历、遭遇、情境里的情感体验的发掘”,她坚信这些对于自己内心真实情感体验的觉察、体验与接受,是能够帮助人们化解各类心理、情绪(抑郁、各种强迫、关系问题、情绪障碍、瘾症,等)困扰,重新找回被自小的适应性压抑所遏制的生命活力的关键!!! 单纯的理性、智性上认知的方面提升其实也难于触动内心的压抑的模式。

       

       the most inspirational words can still make the emotional world untouched!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纵然正确的理论其实帮助也非常有限的原因。我个人早先年读相关心理学内容的时候,看到不少的结论我都还是认可说到了我的问题的。但是却都没有帮助我在问题化解上跨出那个关键一步,去触碰与体验尘封已久的童年里的情感世界。事实上不少心理学家,大师等他们本身都还依旧处在自身的问题的囚禁当中未有充分地治愈、走出来。这个我们去了解他们的作品局限性以及生平可以寻出端倪。而那些未敢直视自己命运深处的重要情感真相(emotional truth)的心理学者与咨询师,对于问题如何应对所能给出的解答大多有着一种“巩固心理防御”或者是建议回避最痛苦无助的情感体验的特征。而这样的方式其实起到的作用都只是一时的。甚至许多的咨询师由于无力帮助患者认清其潜在的牢笼、无力共情于患者在童年处境之中遭受着的创伤里的痛苦,常常迎合患者潜在的期待去做出符合其优越感的反应。所有这些只要未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核心,未能够帮助来访者认清独属于他/她的痛苦的生命真相,那么所有的那些困扰都会在防御失效之后再度袭来。

 

       她目前在国内还不是很出名,但在西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十本书目前翻译成中文的只有三本,其中两本还只有繁体版。这些年以来心理咨询界对于孩童的感受和权利的尊重、以及现在大多数现代性国家已经开始为保护儿童权利进行立法也有着她的功劳。笔者个人十分受益于她的研究,她的童年研究填补了我自童年里产生的诸多困惑与认知空白,我相信她对于中国这种给父母的权威过多的包庇与体谅的文化氛围是一种重要补充,希望她在未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会逐渐扩大。总而言之,她是我所接触到的关于心理问题的原因揭示得最深刻的心理学家了。另外她的理论上的突破也是在于她是从自己的创伤当中治愈、走出后来获得的。其实我们只要尊重事实地想一想都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跟童年经历、与父母关系都是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的。而只是去面对那些事实太过艰难棘手了而已。在关于儿童受到父母的情感虐待的事实面前,米勒毫不畏惧地触碰了传统道德里的禁忌,突破了那些社会集体无意识或者心理防御当中会“不自觉地”包庇袒护父母的倾向,对这个残酷事实予以严正指陈与揭示。很多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这个残酷事实面前又开始语焉不详、含含糊糊了,因为公开而明确地谴责父母,其实是会让一个人处于众矢之的。这个压力其实比我们想象之中的要大。举例说武志红,曾经写《家庭会伤人》,后来写《巨婴国》,个中态度立场上的潜在转换大家可以自行体会。

       尊重儿童的立场是西方近几十年才出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我国也就近些年才开始出现,只是由于文化(也即集体的心理惯性)原因始终还未能在社会上广泛地扩散它的影响而已。个人认为这种价值观这是一种尚未被充分意识到其深远进步意义的变化。对待孩子权利与感受的截然不同态度,总是与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相伴随的。尊重人性、人性当中的真实情感,以及受害的弱者的社会与压制人性、戕害与漠视弱者的社会,它所能导向的历史发展是截然不同的。我相信这种尊重儿童感受与权利的倾向将会在进一步帮助着社会解构诸多来自历史深处的沉重无用的传统,如此在将来人们的人性将可以减轻诸多桎梏和束缚。鲁迅在将近一百年前的《狂人日记》里说到:救救孩子!而自五四以降的反传统的新文化的发展也为我们现今的相对更自由与宽松(不是与西方社会相比,而是与自己的过去状态相比)的社会文化氛围创造了条件,今日人们的精神面貌相比于过去的愚昧麻木压抑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似乎我们又尚未迎接到十分令人满意的自由。几千年的沉重的历史遗留依旧在尚未充分消解,它们依旧在最潜在与无形之处约束着我们,阻碍着我们表达和绽放出我们本可以的活力与创造力,而这些都是历史摆给我们这代人去认清与消解的无形包袱。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

热线:

028-89547321

地址

地址:

成都市成华区杉板桥路699号

样式(勿删)

样式(勿删)

发布时间:2022-02-18 15:09:57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专注心身健康 助力健康中国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样式(勿删)

样式(勿删)

发布时间:2022-02-18 15:09:57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版权所有◎2021 成都沃森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