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
/
医学动态
资讯分类
18篇睡眠医学中国指南和专家共识汇总

18篇睡眠医学中国指南和专家共识汇总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成人睡眠时间不足问题,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18年调查,当时成人平均睡眠时间已降至6.5 h。最新《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进一步显示,超过3亿国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率达38.2%! 随着全球睡眠问题的日益突出,睡眠相关的医学研究投入和社会关注度日益增加,CCMTV临床频道特整理睡眠医学相关的中国指南和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   01   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版) 摘要: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同时存在时称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COMISA)。COMISA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6%~19.3%,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中打鼾伴呼吸暂停、醒后不解乏、日间思睡、疲劳、注意力减退、记忆力受损、情绪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多系统不良结局,增加全因死亡率。因此,对COMISA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组织国内部分睡眠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COMISA诊疗实践的现状,通过文献证据回顾,经广泛讨论后形成。本指南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COMIS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引用本文: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版)[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1): 1289-1303.     02   失眠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 摘要:失眠(症)是指在足够睡眠机会的前提下,反复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表浅及睡眠质量呈低中水平的一种或多种症状,已被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1版(ICD-11)视为一项独立的疾病。我国普通人群的失眠症发病率达到了15%。未及时接受有效干预的患者会出现长期睡眠障碍、日间疲劳乏力、心肺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易怒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引用本文:王津翔,方磊,葛龙,等.失眠中西医结合康复临床实践指南[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5,59(1):1-6.     03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摘要: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是结合了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新药和新型诊疗方法的应用,依照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制订的。本指南主要的变化包括:(1)更新了失眠的临床评估内容;(2)更新了失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推荐意见;(3)新增了失眠的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推荐意见;(4)新增了青少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以及伴有或共病其他疾病人群失眠的治疗推荐意见。新版指南在内容上更丰富,且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更具临床指导价值。 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6):560-584.     04   特定人群失眠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摘要:不同人群的失眠存在各自不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的过程需要依据这些特征来进行。本文就老年期失眠、女性特定生理时期失眠、儿童期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失眠以及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的失眠等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进行文献分析、交流讨论,并做出了治疗方案的推荐。期望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些特定人群失眠发生机制的理解,对诊断、鉴别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 引用本文:陈贵海,邓丽影,杜懿杰,等.特定人群失眠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8): 841-852.     05   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摘要:得益于睡眠医学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失眠症数字疗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失眠症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技术,亟须临床、科研、监管部门及产业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对失眠症数字疗法的应用形成推荐意见。本专家共识系统回顾和评价了国内外失眠症数字疗法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综合各领域专家意见,提出了失眠症数字疗法临床应用推荐及针对监管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13条意见,为失眠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数字心身医学协作学组,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写作组. 失眠症数字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09):650-661.     06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应用规范专家共识 摘要:由于老年人上气道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呼吸调节功能不稳定等特点,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OSA是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及多系统器官功能。因此,对老年人OSA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作为发起单位,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OSA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操作流程、要求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反复探讨,最终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国内老年OSA患者NPPV治疗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应用规范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31): 3841-3849.     07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 摘要: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且易被忽视。2019年,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联合相关专业学会及相关领域专家制定并发表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完成了“共识”2023年更新版。2023版“共识”主要聚焦有循证医学证据的SSD评估及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并增加了一些循证证据较少的睡眠障碍亚型治疗方面的专家推荐意见,增加其临床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有效指导临床医师规范诊疗SSD。 引用本文: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睡眠医学分会.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02): 221-239.     08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的睡眠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慢性失眠会导致老年人社会功能下降,跌倒风险及跌倒相关死亡率和医疗成本的增加,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发起并组织专家撰写《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本指南从老年慢性失眠的定义与流行病学、疾病评估、中医辨识、健康教育、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其他干预、疾病管理与自我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治疗方案进行推荐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并兼顾国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后进行推荐。本指南适用于专科医生、从事社区健康管理工作的全科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指南的建议不是强制性的,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情况下与患者或其监护人协商制定合适的医疗策略。社区全科医生和患者个人使用本指南时,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应充分听取专科医生的诊疗建议。 引用本文: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23,15(05):311-324.     09   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营养干预专家共识 摘要: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慢性疾病增多,夜间出现咳嗽、咯痰、频繁如厕及躯体疼痛、翻身活动受限等情况,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如睡眠变浅、再入睡困难、睡眠节律紊乱,造成次日精神差、食欲减低、日常活动减少,产生负面情绪,导致老年人营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下降。综合营养干预对改善睡眠障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邀请营养学、精神卫生学、老年学、方法学等领域专家合作制定《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营养干预专家共识》,旨在规范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综合营养干预诊疗流程,为改善其睡眠和生活质量提供指导。 引用本文: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营养干预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3,22(10):721-728     10   绝经相关失眠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绝经相关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绝经相关失眠会影响女性(围绝经期甚至老年期的健康水平。国内尚缺乏关于绝经相关失眠临床管理的共识及指南。为规范绝经相关失眠的管理,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睡眠健康管理水平,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绝经相关失眠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成立多学科专家团队、药物管理和非药物管理等,希望能对临床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引用本文:中华预防医学会更年期保健分会,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妇科内分泌和生育力促进专委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更年期专业委员会. 绝经相关失眠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24): 2951-2958.     11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摘要: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神经内科的罕见病。《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新药的应用,及时更新我国现有指南。本指南增加了:(1)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结果和精准的特征性症状描述;(2)推荐实用的量表,增加操作整夜多导睡眠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的细节和设计诊断流程图;(3)针对不同症状,对药物治疗按照推荐及证据等级高低逐一说明。新版指南在内容上更丰富,且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更具临床指导价值。 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05):406-420.     12   成人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 摘要:伴随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HSAT)技术的进步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家庭诊疗模式临床循证数据的增加,采用不同种类生物信号采集技术的HSAT设备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成人OSA的诊断。HSAT应用于OSA的诊断需结合全面的睡眠及临床评估;HSAT可用于临床评估高风险的中重度单纯OSA患者的诊断,但不能用于排除诊断;对于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伴发疾病或疑诊合并其他类型睡眠疾病的患者首选多导睡眠监测(PSG),HSAT用于上述疾病状态下OSA诊断需考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伴发疾病、患者个人的倾向性、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因素,在遵照基本诊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取适宜的诊断工具;对于行动不便或病情危重需尽快启动干预治疗的OSA患者,可考虑应用HSAT;HSAT可用于合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的OSA筛查;对于OSA的非气道正压通气(PAP)治疗,建议采用多通道诊断级别HSAT或PSG评估疗效;OSA患者启动PAP治疗后如果发生具有临床意义的体重波动
2025-07-08
2024年神经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2024年神经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精准诊断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 2024年对2018年版AD诊断与分期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多种生物标志物纳入AD的诊断标准中,尤其是血浆p-tau217蛋白被认为比其他血浆检测更具参考价值。最新AA诊断标准整合了生物学和临床分期,将AD的诊断窗口前移到“0”期,即仅有家族遗传基因但无临床症状的人群中。 国际工作小组(IWG) 诊断标准同样将AD的诊断窗口前移,建议结合Aβ-PET和tau-PET检查,认为两者双阳性高度提示无症状患者的认知障碍转归风险。 中国研究 显示Aβ-PET对中国人群的诊断和治疗有显著影响,早发病例比晚发病例更有可能从中受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研究显示,AD的脑脊液标志物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前18年检测到阳性。血浆标志物检测,尤其是p-Tau217,在AD诊断中的准确性与脑脊液检查相当,具有更强的可及性和患者接受度[5,6,7,8]。   早期治疗 仑卡奈单抗(Lecanemab) 是一种针对聚集的可溶性和不溶性β淀粉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临床III期试验证实其治疗18个月可显著减少Aβ-PET,长期治疗可预防Aβ再生成。体外研究显示,仑卡奈单抗主要结合Aβ42,对Aβ40结合力较低,ARIA-E发生率也更低。 甲磺酸氢甲硫堇(HMTM) 是一种tau聚集抑制剂,其III期试验结果显示,使用HMTM治疗12个月后,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AD的风险显著降低。   中国AD诊疗现状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显示,过去30年间,AD及相关痴呆导致中国的健康生存时间大幅缩短,诊断延迟是中国AD的一个突出问题,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间隔2.2年,早期治疗时机严重延误。目前,中国已开始重视AD诊疗,多省已将其纳入门诊慢性特殊疾病目录,全国已有602家认知中心落地,逐步提高多种AD早期精准诊疗所需的医疗资源可及性。     2.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新疗法和临床试验 阿加曲班(Argatroban)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预后。 替奈普酶(Tenecteplase) 在晚时间窗(4.5~24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降低残疾率,且不增加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 依达拉奉右莰醇舌下片 用于发病48小时内的AIS患者,可提高治疗后第90天功能结局良好患者比例,且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3. 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疾病预测中的作用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在预测和诊断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如血液和脑脊液中的p-tau217、Aβ42等标志物在A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这些标志物不仅帮助早期诊断,还能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4.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 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 NSCs移植在治疗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数据表明,NSCs移植是安全可行的,多个NSCs产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NSCs移植可通过组织修复、神经营养、免疫调节等方式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5. 生物免疫治疗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 ON)和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 生物免疫治疗在视神经炎和特发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中取得新进展,如抗补体C5抗体、抗白细胞介素-6受体抗体、B细胞耗竭剂等生物制剂已成为一线治疗药物。这些生物制剂通过调节异常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视力。     总结 2024年神经医学临床进展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诊断和早期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疗法、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及生物免疫治疗等多个方面。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神经医学领域必将取得更多突破,造福广大患者。  
2025-01-24
年终盘点:2024年度精神医学领域十大进展

年终盘点:2024年度精神医学领域十大进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2024年度精神医学领域的十大进展,涵盖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人精神障碍诊疗、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展现了精神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发展。     一、重视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完善精神卫生诊疗体系 背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不断提升。 措施: 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首次会议于2024年2月召开,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教育部决定将每年5月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家校社医”协同机制,整合资源,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     二、多学科联合共建,共同促进精神医学快速发展   趋势:多学科联合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件:2024年9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神经协作组在沈阳成立,聚焦神经精神共病的管理。 目标:推动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深化,为共病患者提供全面、精准的诊疗服务。     三、中国神经发育障碍脑科学大数据联盟正式成立   背景:孤独症对患者的社交、沟通和行为模式产生长期影响,现有治疗手段不足。 行动:2024年9月,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牵头,成立中国神经发育障碍脑科学大数据联盟,联合8家临床和科研机构。 目标:通过数据共享和跨学科合作,推动孤独症及其他神经发育障碍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发展。     四、氯胺酮抗抑郁机制的突破性发现 研究进展: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氯胺酮对NMDA受体的抑制作用具有脑区特异性,外侧缰核是其作用的起始靶点脑区。 意义:为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开辟新视野,并为临床用药策略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五、脑-肠轴交互作用:解锁睡眠问题治疗的新靶点 研究成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现碎片化睡眠对小鼠肠道产乙酸菌群的影响。 结论:外源性提高乙酸水平可改善因碎片化睡眠引起的代谢失衡和认知功能损伤,揭示睡眠障碍的体-脑交互机制。     六、无液氦量子脑磁图技术引领精神医学新突破 技术创新:我国研发的无液氦脑磁图设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解决了进口设备成本高的问题。 应用:该设备提升了脑磁图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精神障碍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七、居家使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将精神障碍治疗带入家庭 研究发现:东伦敦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表明,居家进行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 影响:为精神障碍的个性化物理治疗开辟更多应用场景,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     八、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模型推动精神医学变革 技术应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推出的人工智能心理服务机器人“北小六”提供心理测评和正念冥想等功能。 成果:精神心理人工智能大模型PsychGPT的推出,提高了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效率,支持疾病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九、临床常见精神障碍诊疗的新共识 共识发布:针对失眠症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领域内专家制定了相关治疗共识。 内容:推荐数字化疗法和远程神经生物反馈技术等新方法,规范治疗流程。     十、脑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样本库平台 平台建立: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完成多种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数据采集标准化。 功能:实现了全链条数据采集、质控和统计分析,促进精神障碍数据标准的统一与共享。     综上所述,2024年度精神医学领域的十大进展展示了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精神障碍诊疗、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显著成就,标志着精神医学的未来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希望。
2025-01-24
上一页
1
2
3
电话

热线:

028-89547321

地址

地址:

成都市成华区杉板桥路699号

样式(勿删)

样式(勿删)

发布时间:2022-02-18 15:09:57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专注心身健康 助力健康中国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样式(勿删)

样式(勿删)

发布时间:2022-02-18 15:09:57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版权所有◎2021 成都沃森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