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
/
/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 CPA2019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 CPA2019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H
  • 来源:医脉通
  • 发布时间:2019-04-15 17:15
  • 访问量:

【概要描述】2019年4月12日,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第十五届年会在陕西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 CPA2019

【概要描述】2019年4月12日,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第十五届年会在陕西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H
  • 来源:医脉通
  • 发布时间:2019-04-15 17:15
  • 访问量:
详情

2019年4月12日,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CPA)第十五届年会在陕西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上午的大会主题报告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雷正龙副局长围绕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现状和下一步工作思路发表了讲话。医脉通整理如下:

 

————————————

 

▲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2019年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中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多次提到了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如:在“教育现代化”中强调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在“健康中国”中强调加强国民营养计划和心理健康服务。因此,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形式和环境可以说是越来越好。

 

一、具体工作进展

 

1. 法律政策不断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此外,《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意见》(2013年)、《22部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16)、《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6部门关于实施以奖代补政策 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的意见》(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2017年)、《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等也陆续颁布。

 

2. 多部门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形成良好局面。

 

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公安、民政、医疗保障、残联等多部门加强了协作,现已基本形成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局面。2018年底,全国各省级、地市级、县级建立多部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的,分别占同级行政区划的96.9%、94.9%、91.0%。

 

2018年精神卫生总经费约为34个亿。据不完全统计,地方各级部门支持精神卫生工作294850.1万元,其中卫生健康部门98302.1万元,民政46753.9万元,残联50712.3万元。

 

3.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154个亿,加强省、市两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截至2018年底,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40435名(2.9/10万人口),较2014年底增长14818名。注册护士101282名(7.3/10万人口),较2014年底增长49376名。

 

针对人才紧缺、人员不足的现状,从近期角度出发,推进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5-2017年总计招收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538人;开展转岗培训,2015年起,通过重大公卫项目支持中西部省份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2015-2018年计划培训6416人,实际培训6280人(4762人已完成,1518人还在培训中)。从长远角度出发,发展学历教育,2014年起将精神卫生作为急需紧缺专业,加大学历教育培养力度:开设精神卫生本科专业的高校数由2015年之前的4家增至30家,招生数由400-500人增至1600名。

 

4. 整合救治救助资源,提升患者获得感。

 

整合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财政补助等救治救助政策,有效降低患者自付比例,扩大救治救助覆盖面。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实现即时结报,提高就医便利性。

 

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各项门诊保障治疗政策,30个省和兵团、90.6%的地市、87.7%的区县实现药物维持治疗纳入门诊统筹,30个省和兵团、90.6%的地市、90.0%的区县实现门诊报销比例不低于50%,28个省、79.5%的地市及80.9%的区县实现门诊特殊病种参照住院制定支付办法。

 

5. 财政投入不断增加。

 

2014年以来,国家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增加明显。2018年总经费为342067.1万元,其中中央投入47217万元,地方投入294850.1万元,中央 : 地方=1 : 6.2。

 

6.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服务逐年提升。

 

截至2018年底,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99.4万人,男性 51%,女性 49%,18-59岁患者 74.56%,精神分裂症 73.81%,贫困 60.37%,下岗或无业 13.05%。

 

国内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 4.34‰,规范管理率 82.7%,在册患者服药率 81.3%,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 41.8%,精神分裂症患者规律服药率 46.5%。在册患者服药率、在册患者规律服药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规律服药率仍不理想。

 

近几年管理治疗服务指标虽仍有不足,但仍可见明显进展。如报告患病率从2012年的2.27‰升高至2018年的4.32‰,管理率和规范管理率从2012年的59.0%和36.4%分别升高至2018年的94.9%和82.7%,患者服药率及规律服药率从2017年的70.83%和29.84%分别升高至2018年的80.41%和44.28%,居家患者病情稳定率从2015年的60%左右升高至2018年的80.60%。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总量仍不足且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全国15个地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个兵团师、493个区县无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西部51%,中部38%)。县级专业机构发展严重滞后,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师较少,慢性患者长期滞留等问题突出。市、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精防人员能力不足,多是兼职人员。多功能服务团队尚未形成,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医务社工、职业康复人才缺乏。

 

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偏低。

 

全国规律服药率仅为41.8%。救治救助政策不落地,部分贫困患者吃不上药,吃不起药;政策透明度不高,大多数患者和家属不知道相关政策。专科医疗机构和精神科医生要告知患者当地的保障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此外,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存在病耻感、副作用、监护人缺乏照料能力等因素。应注重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作为院内康复的重点,提升患者出院后主动服药的意识。

 

3. 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引发广泛的心理不适,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热点。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逐渐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精神卫生服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2016),心境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为4.06%,而求治率仅为9.51%,求治者治疗比例仅为71.08%;焦虑障碍的12个月患病率为4.98%,而求治率仅为10.99%,求治者治疗比例仅为68.95%。公众普遍缺乏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因此不仅需要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服务,提升诊疗能力,还应加大对公众的科普宣传,提升知晓度和求治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 继续贯彻《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

 

(1)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登记报告:对门诊治疗的确诊患者,及时填报患者报告卡;对住院治疗的患者,确诊后填写患者报告卡,出院时补充填写患者出院信息单;填表10个工作日内录入信息系统,将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效果指标——报告患病率方面,全国平均为4.34‰,其中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吉林省100%的市州报告患病率达到4‰,也有部分省份无达到4‰的市州。全国报告患病率较2017年同比增长2.6%,而部分省份的报告患病率不升反降。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大推动、检查、监督的力度。

 

(2)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双向转诊制度:通过派驻精神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巡回诊疗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指导精防医生开展患者管理服务,及时帮助患者调整用药,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

 

(3)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开展院内康复,并对社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扩展康复服务覆盖面,丰富康复内容和形式;形成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无缝衔接。要全面提升连续性综合性服务水平,实现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监护共同协作。2018年以报告患病率、规范管理率和规律服药率作为3个核心指标,各100分,总分300分,基线分别为5‰、100%和100%,全国平均213.60分,提示仍有提升空间。

 

2. 重视心理健康服务。

 

2018年,国家卫健委、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包括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通过规培、专培,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增强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加强基层医师对常见精神卫生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为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给予技术指导。

 

试点工作任务之一在于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支持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开设心理门诊;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妇幼保健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合作。

 

3. 提升公共精神卫生服务意识。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综合性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同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深刻认识精神卫生服务的社会化属性,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重视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患者社区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

 

要融入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医疗机构服务资源和能力下沉,扶持基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要将目光局限于医院现有收治的住院患者(这些患者长期住院,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要将整个地区的患者管理治疗工作纳入视野。

 

4. 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

 

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家属联谊会、义诊、现场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开展家属护理培训,向患者家属讲解长期维持治疗的重要性、病情复发早期症状识别等,宣传救治救助相关信息。

 

5. CPA如何发挥作用。

 

CPA在国内精神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CPA能在人才培养,如精神科医师梯队建设、多学科团队;社会影响,如公众知晓、社会氛围;决策智囊,如积极参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各种政策研究和工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终)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电话

热线:

028-89547321

地址

地址:

成都市成华区杉板桥路699号

样式(勿删)

样式(勿删)

发布时间:2022-02-18 15:09:57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专注心身健康 助力健康中国

公众号

公众号二维码

样式(勿删)

样式(勿删)

发布时间:2022-02-18 15:09:57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版权所有◎2021 成都沃森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